污水处理率接近98%为何仍有黑臭水体?专家:污水管网缺失率高,将拉动3万亿元以上市场|走进环博会
摘要:徐祖信对包括《华夏时报》在内的污水网缺万亿媒体指出,未来10—20年,处理臭水包括污水管网与雨水管网在内,率接拉动管网将成为各个城市水环境治理的近为家污主战场。初步估计,何仍环博要完成污水收集率提高到70%以上的有黑元上任务,至少要投资3万亿—4万亿元。体专 华夏时报(www.chinatimes.net.cn)记者 刘诗萌 上海摄影报道 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以来,污水网缺万亿2016年到2023年的处理臭水六年时间里,中国黑臭水体的率接拉动治理成效非常显著,36个重点城市有黑臭水体1063个,近为家污消除了96.2%;259个其他地级城市有黑臭水体1836个,何仍环博消除了81.2%。有黑元上尽管数字看起来十分美好,但这并不代表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已经接近结束。2022年,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、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曾在新闻发布会上不留情面地指出,有一些地方黑臭水体原来没有怎么解决,或者解决了治标不治本,一场雨之后就“现了原形”。 “不下雨的时候是好的,下雨的时候就不好了,为什么河流会从终年黑臭转变成反复黑臭?”4月18日,在亚洲旗舰环保展重要的同期活动、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、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、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、慕尼黑博览集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“2023中国环境技术大会”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抛出了这个“灵魂拷问”。 答案是污水管网。根据她的测算,建成区53%的区域都缺污水管网,有143个城市管网缺失率大于40%。徐祖信对包括《华夏时报》在内的媒体指出,未来10—20年,包括污水管网与雨水管网在内,管网将成为各个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主战场。初步估计,要完成污水收集率提高到70%以上的任务,至少要投资3万亿—4万亿元。 “反复黑臭”背后的管网漏洞 徐祖信指出,水体黑臭的本质是水中耗氧的污染物总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容量,所以晴天不黑臭雨天黑臭的原因并不会是那2.1%的污水排到河道后引发了水体缺氧厌氧。在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污染负荷的处理率进行研究分析后,她发现污水处理率和污染负荷的处理率相差很大,平均差了37%。因此可以断定,污水处理厂进的水不仅仅是污水,还有大量的外水。 抽样调查显示,晴天时,污水处理厂的进水除了污水以外,还有倒灌的河水和由于管网破损进入的地下水;雨天时,还包括了倒灌的河水、地下水和降雨的径流雨水。大量外水进入后,污水处理厂进场浓度偏低导致难以正常运转,需要投下大量的碳源。因此,“97.9%”的数字实际上是污水处理厂净水的处理率,而非实际的污水处理率。 这与张波此前揭示的问题如出一辙:有些城市表面上花了不少钱,但是工作质量、管网收集质量不行。管网收集的不是污水,而是雨水、地下水,城市进水浓度很低,几乎不处理都基本达标了,工作不扎实。有的地方城市的污水卫生管理不扎实,城市大排档经常把一些污水、垃圾倒在雨水箅子里,甚至环境清扫垃圾都往雨水箅子里倒。一下雨黑臭水体就出来了,一些地方的初期雨水COD浓度高达2000毫克/升,一般的生活污水才300多毫克/升,可见雨水管道“藏污纳垢”问题严重。 经过对全国21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水治理效益的定量测算,徐祖信发现,从全国层面来看,建成区范围内污水管网的覆盖率只有47%,晴天管网输送的污水量占进厂总水量的比例是66%,污水处理容量仅利用了46%,生活污水的收集率是62%。 而从219个地市层面来看,污水管网系统性方面,污水管网的长度占到供水管网长度比例大于90%,也就是污水管网的系统度较好的城市只有5个,污水管网长度占比小于60%的城市有143个;污水管网的健康度方面,健康度大于85%的城市只有22个,健康度小于50%,也就是污水管网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外水的城市有19个;污水处理效能度方面,设计的污水处理厂容量80%以上用来处理污水,也就是污水处理效能较高的城市有3个,设计的污水处理厂容量用来处理污水的比例不到40%的城市有37个;污水处理的效益度方面,污水收集率大于90%的城市只有1个,70%至90%的有51个,不到50%的城市有37个。 将有超过3万亿元市场空间 除了效益以外,徐祖信还对污水治理系统问题进行了定量计算和评估。她给出了一组数字:当前全国建成区53%缺污水管网,污水管网外水入渗率为34%,污水处理容量54%没有利用,38%的生活污水直排水体。 “当前全国污水处理容量平均富余率达到50%,现阶段大部分城市已经无需新建、扩建污水处理厂,而是应该把关键放在城市排水管网的修复和完善,提高污水收集率。”她指出。 2022年3月28日,四部委联合发布了《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的实施方案》,明确要全面整治城市黑臭水体,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。目标是到2025年,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要达到90%。其中还提到,要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,加快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和破损修复,到2025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力争达到70%以上,进水BOD浓度高于100毫克/升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规模占比达90%以上。 从目前来看,这些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。例如,全国平均污水管网缺失率约为50%,主要缺失的是收集支管和入户收集管;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70%以上的县级以上城市只有52个,要完成污水收集达到70%以上这个目标,任务比较艰巨;要把净水BOD浓度提到100毫克/升以上,就意味着要把管道当中外水挤出去,解决倒灌河水的问题尚且容易,困难的是破损管道当中的地下水,非开挖的管网修复未来将有巨大的市场。 她测算,要完成上述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务,关键在于管网的建设、完善、修复和运行。初步估算一下大概需要3万亿元到4万亿元元投资。 而这也是近年来随着黑臭水体治理,乃至整个水污染治理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,各部门更要下“绣花功夫”,实施精细治理的体现。2月底,《华夏时报》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,2023年生态环境部也将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,通过卫星遥感、明察暗访、独立调查等方式,聚焦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效能低、直排环境、截污治污不彻底等,精准识别突出问题以及工作滞后地区,压实地方治污主体责任。此外,还将完善信息公开机制,凡是人民群众有举报反映、新闻媒体调查了解的返黑返臭的问题,生态环境部都将督促相关城市全面排查整治。 责任编辑:徐芸茜 主编:公培佳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 搜索
-
- 友情链接
-
- 三年起步期建设领跑中西部,成都都市圈如何补齐“创新”短板?
- 税收优惠落实落细,前4月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4689亿元
- 央企专业化整合再提速!以资本市场为重要平台,超90家公司披露相关事项
- 前5月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2.5%,下半年央企投资将持续加力
- 5月CPI同比上涨0.2%,食品价格继续下降|快讯
- 正式明确!CCER市场暂停6年后将在年内启动,目前登记、交易系统已初步验收
- 上半年进出口20.1万亿元创新高!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不断壮大
- “双碳”背景下环保行业回暖趋势明显,碳监测能成为新的“风口”吗?|走进环博会
- 最高奖励超25万元!上市公司纷纷出手鼓励生娃:不仅发钱,还有假期
- 消费复苏!上半年人均支出12739元,预计全年增长10%左右|快讯
- 记者探营京郊蔬菜基地:白菜跌成“白菜价”,去年4元今年六七毛,菜农纷纷喊难
- 数字化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,万亿蓝海市场待开拓
- 高基数叠加菜价下行,4月CPI同比上涨0.1%|快讯
- 经济复苏,再复苏|2023中国经济半年报
- 产需两弱!5月制造业PMI低于预期,稳增长政策仍需发力
- 年内中欧班列破万列 较去年提前22天
- 5月PMI低于预期,制造业仍需复苏动力|快讯
- 下降4.6%!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拖累5月PPI继续下行|快讯
- 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,一周11家上市公司被查
- 年内第二轮猪肉收储启动,猪价或难快速上涨,猪企主动去产能
- 创历史新高!五一小长假首日发送旅客1966.1万人次|快讯
- 单列试验时速达453公里的高铁来了!交会试跑取得圆满成功|快讯
- “姜你军”重出江湖!批发价突破10元/斤,囤货商看涨心态增加,高价格仍将持续
- 记者亲历海南免税购物“即购即提”:30秒免税品到手,岛内即可拆开使用
- 2022年住房公积金个人房贷金额减少15%,多地放宽公积金贷款政策能否惠及更广人群?
- 降幅收窄!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6.8%|快讯
- 月内三次强调部署!央企明确发展新方向,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揽子政策即将出台
- 卖的越多赔得越多!猪企一季度又亏损了,行业承压局面何时改善?
-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.8% ,民间投资出现微降|快讯
- 6月10日起12306网站试行在线选铺服务,60岁以上老人等重点旅客优先分配下铺|快讯
- 又有9名管理人员被查!央企释放强烈反腐信号
- 5月消费、投资增速回落,专家建议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发力
- 生猪6月销售“量价齐降”!越卖越赔,上市公司如何走出亏损泥潭?
- 3月规上企业营收由负转正!利润仍同比下降|快讯
- 如何破解青年就业难题?各地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,四川省长呼吁“帮孩子一把”!
- 端午小长假运输今日启动!预计7100万人次乘火车出行,日均1420万人次|快讯
- 突发!又有9名中央企业管理人员被查|快讯
- 助企业提前享受优惠!税务总局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报方式
- 消费也带不动猪价!上市猪企主动去产能,行业还要“苦撑”多久?
- 300亿元客货列车采购大单落地!国铁集团开启“买买买”模式
- 商务部: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,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|快讯
- 美国丢失中国玉米订单!全球农业贸易流或发生改变,中国进出口优势仍在
- 柴油货车减污攻坚第二阶段怎么减?“绿色成本”平衡难题待解
- 4月固定投资回落背后:房地产投资下行,高技术产业投资加速
- 同比增长6.3%!前4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74亿元|快讯
- 12连跌!BDI跌幅创4个月最大,航运公司准备“过冬”
- 大幅回暖!铁路一季度收入大涨18.2%,去年净利润亏损696亿元
- 台风“杜苏芮”登陆,五月天演唱会“主会场房顶都掀飞了”,多地开始部署防范次生灾害
- PMI连续两个月回升!国常会:要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
- 内需强劲复苏“带飞”经济增速,一季度GDP超预期增长4.5%
- 6月制造业PMI为49%,生产、新订单指数均有所回升|快讯
- 4月多地用电量增长背后:工业服务业回暖两旺,二季度电力消费增速将明显回升
- 央企重组好戏连台,下一步这些领域是整合重点|2023中国经济半年报
-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,专家预计明年大概率恢复正增长
- 前4月中欧班列货运增长32%,“一带一路”交流进一步加速|快讯
- 二季度经济预计增长6%以上,大健康成为经济新增长点
- 国资委提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:技术创新是关键
- 生产重回扩张区间,需求不足有所改善,PMI短期内仍将低位震荡
- 国常会再提房地产“因城施策”,四大一线城市均已表态,谁来“打个样”?
- 全国铁路7月1日新运行图落地!京津城际铁路运能每日增加3.1万个高铁座席|快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