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长8%?2021年中国经济“成绩单”出炉在即,专家预测GDP总值或达110万亿

华夏时报(www.chinatimes.net.cn)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
2021年中国经济“成绩单”即将出炉!年中
这一年,国经中国经济在内外危机中稳步向前。济出尽管下半年面临暴雨与点状疫情的炉即多方侵扰,但从全年来看,预测亿中国经济仍然亮眼。
在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田国强看来,2021年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,预计2021年GDP增速8.0%,远远高于年初6%以上的目标。
这与中国社科院和世界银行的预测不谋而合。世界银行报告指出,2021年,中国经济在上半年强劲反弹,尽管在下半年有所降温,但实际GDP增长率将达到8.0%,2022年将增长5.1%;社科院也预测,2021年中国GDP将在8%左右。
“2021年,我国经济总体上表现出较好的复苏态势,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位于前列,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取得新的成效。这些成绩为整个‘十四五’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报告显示。
按照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预计,今年我国GDP有望达到110万亿元,人均GDP约1.2万美元,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标准。
一个亮点是,2021年,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。数据显示,在新技术的带动下,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,电子信息制造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跑;消费结构升级加速,商品消费逐步从低端迈向中高端。
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,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。未来,宏观政策将适当靠前发力,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有机结合,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。
多指标向好
8%的增长预测并不是空穴来风。
从先行数据来看,12月制造业PMI环比上升0.2至50.3%,连续第二个月位于扩张区间,显示制造业企稳态势进一步稳固。
一个亮点是,受益于制造业较强的韧性,2021年我国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速,工业生产持续增长,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,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更为突出。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势头也较为亮眼。
对制造业来说,2021年一大痛点在于上游原材料价格高企。
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12月PPI同比上涨10.3%,环比下降1.2%。2021年全年,PPI同比上涨8.1%。
尽管仍处高位,但从环比看,PPI涨幅比上月回落2.6个百分点。其中,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.4%,涨幅回落3.6个百分点。
“2021年12月份,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持续显现,叠加原油等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影响,工业品价格有所回落。”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。
在田国强看来,2022年,受全球经济复苏放缓、能源供给约束逐渐缓解、美联储货币政策方向调整等因素影响,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动力趋弱,预计PPI涨幅将高位回落,全年呈前高后低走势。
CPI方面,随着供应增多,菜价如期回落,12月农业部重点监测28种蔬菜价格环比下跌9.1%,同比从11月的30.6%放缓到10.9%;肉价方面,12月供应回升、节前抛栏,生猪价格已较11月底回落9%,全月同比涨幅略有收窄。
从全年来看,CPI前低后稳,比上年上涨0.9%,低于3%左右的预期目标,物价调控目标顺利完成。
行业内人士表示,预计2022年国内通胀整体保持温和水平,对货币政策掣肘有限。未来,宏观政策将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,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。
保障经济
经济趋势向好,离不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重要工具的调节。
近年来,围绕国家宏观调控总体目标,以减税降费为代表的财政调控不断落地。
据统计,“十三五”时期减税降费累计超过7.6万亿元,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降至15.2%。2021年,进一步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,对稳定市场主体,保障就业和民生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比如,为了应对疫情冲击,从2020年开始,中央财政新设立了财政资金直达机制,将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1.7万亿元直达市县基层、直接惠企利民。从2021年起建立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,资金范围扩大到了2.8万亿元,基本实现了中央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。
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对此表示,财政部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有机结合,合理确定财政政策的力度和结构,统筹把握好财政政策的时度效,不断增强财政在稳定宏观经济中的关键作用。
“宏观经济政策定位上,还需要保持相对宽松的基调,使积极的财政政策真正积极,稳健的货币政策真正稳健。”田国强表示。
他建议,出台面向基本民生的收入补贴措施和减税降费政策,提振消费需求,同时,延续中小微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和加大就业稳岗补贴,扭转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
货币政策方面,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指出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,增强前瞻性、精准性、自主性,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,更加主动有为,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,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,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,增强经济发展韧性,稳定宏观经济大盘。
不过,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不是孤立而行。
据了解,近年来,相关部门不断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。在总量调节方面,共同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;在结构调节方面,综合运用融资担保、贷款贴息、奖励补助等方式,引导撬动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,尤其是中小微企业。
按照计划,未来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,更加注重精准、可持续,保证财政支出强度,加快支出进度,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,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,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,严守财政纪律,坚决遏制新增地方隐性债务,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联动,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,推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。
责任编辑:徐芸茜 主编:公培佳
相关文章
- 日前,中煤新散心孜东矿8月份原煤产量战商品煤销量数据出炉,当月原煤产量实现38万吨,商品煤销量实现33.9万吨,呈现出稳中背好的去世少态势,为喜迎党的两十小大乐成召开交出了“下分卷&rdq2025-07-01
环保龙头走势疲软:浙富控股受累“妖镍”跌幅逾8%,*ST美尚创历史新低「环保周评榜」
摘要:本周内,龙头环保股走势疲软,市值前十的环保股中仅有重庆水务和景津装备保持上行,涨幅分别为1.45%和0.50%,涨幅较小;而伟明环保和三聚环保的跌幅明显,分别达到了10.33%和10.85%;市2025-07-01- 摘要:为何亏损之下,巨头们还要纷纷扩产?其实在猪周期处于低位时,会出现养殖户、养殖企业纷纷退场的情况,而对于行业巨头来说,在拥有成本优势的情况下,便是抢占市场的绝佳时机。2025-07-01
连续3个月提及融资担保,国资委对央企划定红线:总担保规模不超集团总资产的40%
摘要: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:“融资担保会引发企业代偿的风险,那些运用了财务杠杆的金融性子公司相关风险更是会被倍数放大,因此从国资委层面来看,应不断加强央企融资担保管理,严2025-07-01- 炎酷暑日,电厂日耗频坐异下,而此时,煤价却呈现上涨走势。5500小大卡心岸仄仓价从6月12日的1350元/吨,跌至7月初的1250元/吨,再到今日诰日的1150元/吨,月均上涨100元/吨。本周,笔直2025-07-01
环保企业业绩整体转好,启迪环境被疑财务造假评级再下调「环保周评榜」
摘要:《华夏时报》记者根据同花顺相关数据梳理发现,本周环保工程板块内个股表现不佳,板块内下跌的股票共62只,其中跌幅较大在10%以上的个股为浙富控股-11.59%),另有六只个股跌幅5%以上。2025-07-01
最新评论